
硬盘柜的各项参数中,系统兼容性指标无法量化,最不直观,也最容易被忽视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实际应用场合中除了性能功耗和可靠性问题,最让人头疼的是系统兼容性问题,表现为各种场景下盘无法识别、不兼容某些型号主板、操作系统无法兼容等问题。站在用户角度,硬盘柜盘的性能、功耗、可靠性设计得都不错,测试出来的成绩单很漂亮,但就是系统兼容性差,再好的盘放到电脑上就变砖,看上去就是漂亮的花瓶,中看不中用。所以渐渐地用户开始重视系统兼容性问题,在硬盘柜引入前期用比较强的测试覆盖去验证和观察系统兼容性。
从技术上系统兼容性问题归类为如下几类。
1.BIOS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
硬盘柜上电加载后,主机BIOS开始自检,主机中的BIOS作为第一层软件和硬盘柜进行交互:第一步,和硬盘柜发生链接,SATA和PCIe走不同的底层链路链接,协商(negotiate)到正确的速度上(当然,不同接口也会有上下兼容的问题),自此主机端和硬盘柜连接成功;第一步,发出识别盘的命令(如SATA Identify)来读取盘的基本信息,基本信息包括产品part number、FW版本号、产品版本号等,BIOS会验证信息的格式和数据的正确性,然后BIOS会走到第三步去读取盘其他信息,如SMART,直到BIOS找到硬盘上的主引导记录MBR,加载MBR;第四步,MBR开始读取硬盘分区表DPT,找到活动分区中的分区引导记录PBR,并且把控制权交给PBR……最后,硬盘柜通过数据读写功能来完成最后的OS加载。完成以上所有这些步骤就标志着BIOS和OS在硬盘柜上电加载成功。任何一步发生错误,都会导致硬盘柜交互失败,进而导致系统启动失败,弹出Error window或蓝屏。
对硬盘柜而言,其功能已经通过了白盒黑盒测试,但上述的加载初始化流程以及特定的BIOS和OS版本结合的相关功能测试并没有覆盖到,所以涉及这些功能有时可能会导致硬盘柜设备加载失败。
由于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主板型号和版本号,一块兼容性良好的硬盘柜需要在这些主机上都能正常运行。从测试角度来看,系统兼容性认证包括以下各个方面:
·OS种类(Windows、Linux)和各种版本的OS;
·主板上CPU南北桥芯片组型号(Intel、AMD)和各个版本;
·BIOS的各个版本;
·特殊应用程序类型和各个版本(性能BenchMark工具、Oracle数据库……)。